• 粤公境准字[2012]第82号
  • 服务热线:13823685606

    【移民问答】身在美国(尤其是湾区)的软件工程师们还想回国吗,还能回国吗?

    美国

    身在美国(尤其是湾区)的软件工程师们还想回国吗,还能回国吗?

    本题针对最广大的软件工程师来讲,不谈极端个案(如CEO、CTO或者高级Researcher这种在哪都混得开的人物)。

    两个要点”想“回国和“能”回国,希望得到大家的诚恳讨论。

    “想”的方面:广大软件工程师们,你们还准备回国发展吗?在湾区的单身人士如何解决个人问题?是否买得起房?对湾区、纽约、西雅图的生存环境是否满意?长居美国如何考虑父母的养老、子女身份认同的问题?签证是否对你回国造成了不便?

    “能”的方面:你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能否适应国内企业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能否适应差异很大的社会环境?相同的工作内容,回国的话收入是否会断崖式下跌?

    祝大家工作顺利。


    湾区大厂工程师来答一波:不想,也没必要。(看海外资讯,加入出国圈微信号13823685606)

    640.webp_-2

    第一个也是最担心最恐惧的是996。身体吃不消,胖子一个(其实体力体质都还好),但长期过敏,所以体力只能发挥出6-7成左右。工作10-12小时几天没问题,时间长了扛不住,各种负面状态就会出现。而且考虑到家庭问题,一个人996,另一个照顾家里和孩子得很累;工作压力不大的环境的话,双码工的配置也问题不大,其实就更舒服了。

    第二个是收入问题。国内1M人民币以上就算高薪了应该,听说某些公司能给到2M但很少很少了,但在湾区以及西雅图,朋友中20多万USD的为主,30万以上的也不少。收入问题连带的是买房问题,就不提了,其实哪边压力都挺大的倒是,不过湾区西雅图双马工买房子压力还是不大不需要任何家里支持,单码非大厂可能略难。

    第三个是环境问题。其实自然环境我认为两者差不多:国内一线雾霾严重一些,脏乱差,饮食空气水都略坑;但我个人在美国越待过敏越严重(免疫系统越来越敏感),长期过敏损失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快把人逼疯,两者算是拉平了。但人文环境湾区西雅图好很多,没国内那么拥挤和聒噪。

    第四个是社会经验问题。我喜欢上知乎有一个原因是可以观察国内人的心态和习惯,这是我所不了解的,很多人给我的回复都让我大吃一惊。这不是装X,虽然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大学毕业后立刻出国学习、生活、工作多年到今天,其实完全没有真正地接触过中国社会、完全没上过班,只接触过学校。比如在美国随便提一个人的职业和专业,我内心中大概都能估计出他(她)的收入、社会地位等,但对国内很不了解,比如副教授能赚多少钱社会地位如何等,甚至同行BAT的工资我都不是很清楚。

    这导致我对国内的社会其实是很陌生和畏惧的。比如国内HR权力很大,我该如何面对和处理?都不是很清楚。我这人属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性格,不肯随便冒险。有些朋友回国时说好50万,回去了才给27万这种情况不少,我就更怕了。在美国也接触过很多国内外派的人或是直接transfer过来的人,的确觉得思路是不太一样的。

    640.webp-1-1

    第五个是性格问题。能在当初选择出国这条路,是因为知道自己不够圆滑,但善于学习和死读书。在美国搞技术的这种性格问题不大,有些甚至还算是加分;国内毕竟轻技术重权力,所以性格上就不是很适合。

    第六个是(我个人)的饮食问题。实在太喜欢美国的各种、各国食物了。国内有的,湾区大部分也都有;湾区有的,国内可没有。各种牛排啊,大虾啊,Brazilian Cheese Bread(想起来就流口水),雪蟹之类的。寿司遍地有,韩餐多如狗。我不算美食家,但是却喜欢尝各种各样的风味,早年连印度餐都吃得开心,可见我的包容性。

    但饮食问题还在于美国食物较为便宜(相对其收入),而且质量也较好。更在于大厂一般管三餐,吃得不亦乐乎。

    最后一个算是孩子教育问题吧。美国也得推娃,但是毕竟程度差很多,生活环境还是压力小,不行读个State University也能活,感觉对孩子的压力和期待跟中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你说咱辛苦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不想让孩子再走一遍咱的路么?诸如饶毅之类的高调回国的大牛,不也是把老婆孩子留在美国么?

    但也说说我所向往的国内吧,毕竟人在外边飘,说没想过回国那是假的。

    第一个是社会地位。这边一个破码工哪怕一年30万+,还不是老老实实地上班,老老实实在家干活看孩子,其实没什么社会地位的。收入看着高,山姆大叔先拿走一大堆,然后也没剩多少。这种成熟社会其实金钱的边际效应是降低很快的,又够不上富人阶级(当然,少部分华人能做到)。你说我现在,想吃什么倒是不会吃不起,但问题是太忙碌,没时间啊。

    身边回国的兄弟,甭管蚂蚁金服还是卖药的百度,那爽的是不要不要的:其实他们的层次也未必就高过了大厂码工的生活,甚至还不如,但你架不住国内整体水平差啊,鹤立鸡群,这么一比就心里美滋滋了。这种比较的快感,是美国绝对没有的。

    timg-35

    第二个是作为男人肯定国内爽啊。别误会,不光是那方面。男人内心中都希望的是自己强大,被当成Alpha Male,所以异性的崇拜和社会的认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于很多男人来说,其实远重要于实际的物质——比如大房子、豪车、好环境。逃避这种刻画在基因中的本性没用。

    美国这种社会很低调,没人炫耀。你说你开个路虎之类的是很拉风,不过看了也就那么回事,因为比尔盖茨不过开个Ford Focus新车才1万6、7,你能比他有钱?穿一身名牌也没用,买大房子也没用,顿顿下馆子吃三个美元符号的也没用,总之这是个物欲很轻的社会,对,我知道你有钱,但我关门过我自己的日子,你咬我呀?

    国内就不同了。几个在美国没女友或是被女友甩的,海归后很舒服,就不说了。所以在美国成家了的,女方一般是不肯让男人海归的,太容易出问题了。国内的攀比其实也太严重了,好多海归是很享受这种攀比的。

    第三个说正事——创业和事业。国内,尤其是行业上升期时,机会的确比美国多百倍。这种混乱虽然有时候很考验人的运气和情商,但的确比美国创业更容易成功。能爬上去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无论各个方面恐怕都强于美国。虽然国内发展很快,但毕竟整体上还是有差距,各个方面的差距,海归的经验和眼光有些还是很有用的。一旦拥有自己的事业,那才是真爽对吧,马斯洛五层需求。

    第四个是种族和文化问题。毕竟,同文同种的话,再怎么没社会经验也可以学也可以锻炼,慢慢就懂了;但在美国其实华人的定位还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为主(虽然80后90后有很多人升到了manager,跟以前不太一样了),想管人或是创业还是需要真本事和能力的,有时候要付出更多。

    而且,在美国是跟本地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犹太人等精英竞争,还有世界各国移民——印度南非中东,其实压力本身就是挺大的。更别说,华人还有很多天生的独特劣势你懂的我就不明说了。

    但是我也有点反对很多人动辄说“玻璃天花板”问题。其实第一代移民真正能触碰到天花板的应该不是非常多,大部分还是自己努力到一定程度就享受生活了。反而是他们的孩子ABC们好多可能因为亚裔身份而触碰到玻璃天花板。

    总之,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我在这些年间,的确也看到一些朋友海归,但他们大部分归海了(又重新回到美国)。只有几个真正喜欢国内气氛的人乐不思蜀。码工因为不会太穷,所以其实引导他们的更多的是自身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向往稳定生活的,一般会选择留在美国;向往拼搏、奋进、鲜花掌声的,就算一时留在美国最后也会海归碰运气。

    就我个人而言,看的很开:在哪里都是生活嘛。年轻时多积攒点经验和钱,后面有机会也回国折腾折腾呗。

    timg

    过敏问题

    先解释一下过敏问题:我觉得很多人都会面对这个问题,或多或少地。我在美国的头五年基本上不过敏,从第六年开始,越来越重,现在已经长期服药了。过敏源是花粉和草粉。很多华人和白人都有这个问题,有些甚至到了恐怖的地步。

    原因我认为有两个:第一个是环境太干净,导致人免疫系统不断变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反应过激。第二个是一种“科学”解释,但我觉得很有道理:华人过敏,是因为小时候生活在东亚,没有接触过美洲的植物,但是本地白人也大量过敏怎么解释?他们不是从小生活在美国的么?

    这种“科学”解释说,是因为美洲大陆跟旧大陆(欧亚大陆)分隔太久,植物不一样。华人白人的祖先都是旧大陆人,在旧大陆流窜,对旧大陆植物过敏严重的早就被自然在几十万年间自然淘汰了;但是旧大陆人殖民新大陆不超过400年,所以旧大陆人无法适应新大陆的植物和环境,过敏率非常高(如果印第安人过敏率低,其实就证明了这个理论)。

    信不信由你了。但过敏其实主要是在劳累、压力大的时候影响很大,要是天天没事做或是轻松的话我才不在乎这点过敏。有人说每年回国吃喝玩乐一个月,就能重新让免疫系统不敏感起来,也许能治疗过敏,以后有时间时我试试看。

    身份问题

    身份问题在来美国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也是海归的最主要的理由。但毕竟解决了身份问题以后,其实情况就都变化了,所以我没提。尤其是有孩子后全家出去旅行你就会发现某国护照多么方便。

    timg-3-8

    能力问题

    我个人始终认为:抛开环境和背景,轻易谈能力问题意义不大。一个人也许不善于某些方面,但一旦有环境、机遇去学习培养,也许很快就能掌握。所以我不轻易立flag说我自己善于什么,不善于什么,我觉得个人的智商、领悟力、人品和决心也许更重要一些。说国内码工996所以技术和熟练一定胜过美国大厂,我觉得未必;生活中也见识了很木讷的书生型性格在美创业很成功的。

    人生是很复杂很奇妙多变的。如果非得回国,我觉得我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在国内任何大厂当码农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如果回国,人的定位就会变,应该不会老老实实纯写代码了,我倒是不讨厌写代码,但我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不是根正苗红的写代码出身,写代码只是为了糊口。

    HR问题(契约精神问题)

    我不是对HR这个职位有意见,但有的朋友回复提到了我就说下。其实我隐含的意思是契约精神问题。在知乎上看某个HR的回答,我三观顿时破碎:那位答主说刚进入公司的一个女职员就生孩子“这不是明着坑人呢么?”这种语气让我不寒而栗。FB算是偏压榨的了,我有的朋友3年生了两个娃,公司也没说什么对吧,人还好好干着。

    而且海归回去当码农,收入稍微高点,HR说不定背后就跟人嚷嚷“同一个职位,凭什么他拿这么多”之类的。这叫做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对于美国来说,收入、产假什么的都看offer letter和公司规定,你想耍无赖是不行的,HR权力被限制得很死。没有契约精神其实无所谓,但沟通成本就非常非常高,其实让大家都很累,收益却没有。

    国内的公司(包括湾区西雅图的各大公司分部)很多给人一种小聪明的感觉,总想欺负海外码工人生经验少,先骗进来然后卸磨杀驴,比如股票vest等各个方面做手脚。其实这里说句公道话,像我们这样的人,的确可能人生经验尤其是国内经验比不上那些拼杀过的人,但我们绝对不傻,而且走过的路,见识过的各种环境和各个社会,吃过的苦,给了我们天生的直觉和警觉。

    换句话说,让我去骗别人忽悠别人,我不太会;但想识破别人骗我,还是不难的。什么时候国内IT大公司学会了FLAG的气度,相信海归会多很多的。这个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做事方式和尊重的问题。尽管有些傻瓜可能被忽悠回去,但你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我有的朋友看似被忽悠回去,实际上是人自己要回国的,要争夺和继承老爹的财产(富二代,跟二娘生的娃竞争继承权);就算有被忽悠回去的,过几年回来了也愤愤不平,传播对公司不利的信息,最后其实导致在海外招人很难。

    timg-4-3

    最后强调一遍:有些东西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做事方式的问题。

    技术 VS 权力

    其实骨子里,哪个国家都是权力更重要。毕竟人类社会就是基于权力而组织起来的。但当代,的确是技术推进整个社会,技术后面的资本是推动技术前进。所以在FLAG这些公司,掌握权力的人依然非常舒服,但对技术劳动者的尊重也是有不少的,两者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感觉国内的996、HR、35裁员、产假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不够尊重技术劳动者。还没有进化到工匠和官吏和谐共处的地步。

    这使得我们技术背景的人还是很犹豫的:毕竟在美国,实在不行还能做技术;在国内,光技术做得好不行,必须往上爬,获得权力和资本,这就压力很大了。

    看大家回复得很high,我再补充点。都是个人意见。

    治安问题

    回复里有位朋友认为我美化了美国的治安问题。似乎是有点,我得承认,毕竟我工作忙、平时宅、加上居住的区域较为安全,所以可能主观意识更强一些。但是治安问题本身,的确是跟生活方式挂钩的。严格来说“我自己的生活方式下”,治安的确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比如砸车窗问题,的确很头疼,所以要么车子停车库,要么就养成了车内不放任何东西的习惯。比如枪支泛滥问题,的确做不了什么。

    我知道这几年国内的治安有很大改善,尤其是一线城市。我18年没有回国,17年回去过一次,感触当然不会太深,所以可能很多意识还停留在过去,也希望大家理解。但是有些问题比如人口买卖或许好转但未必根除应该是真的,这个看知乎和微信就足够了吧,不会那些人都是编故事的吧?有些话我不太好多说,大家都明白的,两个社会都有它们自己的独特问题,咱小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

    timg-2-14

    对比问题

    很多人下意识是拿一线城市对比美国的。其实这样不是很公平,因为你们也许是本地人,也许是已经在一线城市买房早定居了的,不知道有很多人的故乡其实在三线、四线城市。像我现在如果海归,一个北京买房上学户口问题就卡得很难受对吧,回三四线城市根本不现实,因为工作性质没法满足。

    而且80后90后其实很多人家境很好,从家里还是能够得到很多助力的。我绝不否认一线城市的生活质量高,但我想说的是每个人起点不一样,对部分人的生活来说,其实一线和湾区难度可能差不多,甚至后者更低一些。

    心态问题

    很多人不理解我对美国食物的容忍和包容。其实除了口味问题,这还是个心态问题:如果我现在这个年龄出国,我可能也懒得适应美国(以及各国)食物。但毕竟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出国了(之前也没有时间品尝太多的美食),为了省事省钱解锁成就愿意尝试着融入非中餐体系,所以我的心态是更包容的,十年下来,那些美食也成为了美好记忆中的一部分(比如有什么喜事去吃了牛排龙虾)。

    感觉很多人不是不喜欢美国的食物,而是根本没有尝试过,或是从内心中不愿意去尝试。直接立flag给否定了。我也爱吃国内的很多东西,但我不会去认为这是唯一的好吃的,我的理念是包容为先:到哪里都能找到自己爱吃的东西,生活方便舒适,才是关键。

    汇率问题

    1:3到1:7应该都有道理。这个问题其实很个人化,没什么可吵的。一个LV 2000美元吧?6000人民币能买到么?但修个车,上门服务,按摩,代驾,可能1:1都毫不稀奇。房价上,差不多是1:7,但是在美国的小城市,恐怕1:10, 1:15都有,我住过的地方有20万美元能买6个屋的。

    所以,抛开整个社会体系和生活方式谈汇率,其实意义不大。如果我天天在算汇率,说明我没有真正地在生活,还在比较。其实说实话,甭管收入多少,普通中产根本不需要太考虑汇率问题:大部分的钱都还了房贷、养孩子、各种开销了,属于饿不着亏不着,但也不敢躺在家里不上班对吧?真正考虑汇率的是大商人和政治家。

    主观的习惯问题

    就像很多人留在一线城市就不肯回家了一样,有各种理由,其实一个真正的心理原因是:在一线城市生活久了,已经主观上习惯了适应了,所以就懒得挪动了。湾区这帮工程师其实也是同理:很多人抱怨着这个那个,自己也不肯走,因为生活习惯了。

    所以,你说我写的理由,是不是很多都是给自己不挪动找借口给心理暗示呢?我觉得肯定是的。只不过,人毕竟不能总在路上折腾,受不了啊。过过安稳日子其实挺好的,毕竟每个人追求不一样嘛。

    这个话题最近很火,别人的答案我也都看了,大家思路似乎大同小异。

    timg-1-19

    其实有不少人是真心海归并且已经做到了的。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这样,只不过以他们的性格和喜好,不会来知乎而已。我非常理解他,因为他在美国的痛苦是很真实的:无聊、无趣,跟他很多次吃饭都听他在抱怨,尽管他是年收入40万的工程师。

    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很个人化的话题,是依赖个人选择的。时代早就不是非黑即白了,而是陷入一种僵持、抉择和妥协。

    真正指引每个人的,还是梦想和追求的生活方式。

    我年少时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很消极:免于恐惧。免于物质缺乏的恐惧,免于被社会排挤的恐惧,免于事事需要争抢算计的恐惧,免于家长里短人际压力的恐惧。而如今,这些恐惧都没有了,可以说我的梦想大部分都实现了。

    我在年轻时也非常热血或者说愤青。经历过很多事情后,我对社会的理解趋于极简:请不要来麻烦我,我也会尽量不麻烦别人。细想一下,很多大事情大人物,跟我是毫不相干的,还不如用最简单的善恶来判断。

    一些人在回复中提出的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是问题:比如下一代的认同感,并不是我所能控制的,甚至我担心自己因为见识和能力的局限,说不定对孩子还有负影响。与其担心下一代不会说中文、被社会排挤,不如教会他们自强、自立、自尊,去追寻他们自己的梦想,如果再能多留点钱给他们就更好了。至于认同感,在我看来都是鸡虫之争。

    也比如种族歧视。得承认,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但是,我工作接触的人,70%以上都是中国大陆出身的华人、第一代移民,你让我怎么天天担忧歧视?我的孩子的幼儿园,华人也占50%。我的确恐惧歧视,但是不光种族歧视,还有户口歧视、地域歧视、方言歧视、出身歧视等很多其他方面。总不可能事事完美吧?

    还有些人或许会问:融入不了主流社会怎么办?其实,我从来没想细过这个问题,因为没时间。平时忙碌着上班累得半死,下班忙着休息,周末有周末的事情,假期时得出去玩。缺钱了想办法增加收入,不耐烦了只能调节心态,过敏了得吃药看医生。——我觉得大多数的小人物,都是我同样的心态:我们的无休止的奔波,就是主流社会。

    640.webp-1-21

    有时候我在想幸福是什么。也许就是有选择的权力吧——比如吃晚饭,可以选择0元的公司的饭,1块5的方便面,3块7的肉松面包3个,7-10块钱的垃圾快餐,20-30的中餐,30-50的牛排或是寿司,60-80的巴西烤肉,或是更高价格的(但一般下班后没这个心情)。单说哪一个东西好,是很无聊的争论。

    其实公司0元的饭,一般比30以下的东西都好吃,还不限量、健康,但是不去吃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做什么你就得吃什么,没的选择。

    海归的道理或许也一样:海归与否,不是幸福的关键。有能选择的权力,才是关键。

    本文文章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百度图库

    仅做分享所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715646/answer/642029864

    微信图片_20181217141013

    免费评估